海水
海水都帶有鹹味,但不同水域的鹹味程度(鹽度)有所不同,約90%的海水每公升溶解有34-35克的固體,鹽度在3.4-3.5%之間。為了準確描述較小的差異,海洋學家通常用千分比(‰)或千分率(ppt)來…
海水都帶有鹹味,但不同水域的鹹味程度(鹽度)有所不同,約90%的海水每公升溶解有34-35克的固體,鹽度在3.4-3.5%之間。為了準確描述較小的差異,海洋學家通常用千分比(‰)或千分率(ppt)來…
儘管火星擁有冰蓋且其他行星可能擁有海洋,但地球是已知唯一表面由液態水覆蓋的行星(p. 22)。地球上的水的來源尚不明確。從太空遙望,地球像是一顆「藍色彈珠」,水以海洋、冰蓋和雲層等不同形態存在。地球…
中文中「海」字出現極早,在先秦文獻中多有出現,如《詩經·小雅·沔水》有「沔彼流水,朝宗於海」。青銅器銘文中也有發現,如1930年在河南汲縣出土的西周早期青銅器小臣誺簋的銘文中出現了「海」字。英文中…
海是由大量鹹水組成的水體,四周鄰接陸地。[1]廣義上的海指由地球海洋鹹水水域組成的部分,一般把它看待為一整個世界洋,或是由若干大洋組合而成的水體。較小的次要海區(如地中海)或大型鹽湖(如裏海),則一…
海洋生態系統是地球水域生態系統中最大的一個部份,海面佔據著地球上三分之二的面積,包括海洋、鹽沼、潮間帶、河口、潟湖、紅樹林等等,這些地點支持著眾多生物的生存。海洋生態系統不僅對海洋生物重要,對陸…
海洋如此廣大,要探究其物質循環全貌,需要更多人一同參與,也並非只能透過嚴肅的論文了解。除了專業學術研究,何東垣也與畫家黃雅玲聯手推出《看漫畫學海洋》科普教材,用親切的圖畫讓小朋友也能接觸海洋科學…
挾帶著大量可溶解的微量金屬元素,沉降於海洋表面,足以改變浮游植物的族群結構及物質循環。當東亞陸地上的人們受 PM2.5 所苦, PM2.5 同時也「飄洋過海」進入海洋,西北太平洋上的浮游植物也同受…
海洋中的物質循環如何引起「全球尺度」的改變?何東垣以科學家 Konhauser 在 2009 年根據特定時期岩石中鎳 (Ni) 含量的下降所提出的鎳假說 (Ni hypothesis) 為例。海…
浮游植物需要這些營養物質才能生長,但營養物質又源自於浮游植物的分解作用而產生,營養物質在海洋中循環,因而讓浮游生物及生物鏈中的生命得以生生不息。試著回想去海邊的經驗,若在海水表層用手撈,可能撈不…
海中的鯨魚雖然巨大,但對全球物質循環的影響,卻比浮游植物小很多。 因為浮游植物生長很快、消逝也很快,因此一旦影響生存的海洋環境條件稍有改變,不同族群的輪替也十分劇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