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地和海交界的地帶稱為岸,而介於漲潮線及退潮線之間,海浪可及之處稱為海濱。海灘是布滿沙或是碎石的海濱,岬角是一塊伸出海面的陸地,較大面積的岬稱為海岬。海岸線後退之處(特別是在二塊岬角之間的)稱為海灣(bay),若是較小的海灣,且有小的水道的會稱為cove,若是較大的海灣,甚至大到可以形成海域的,會稱為gulf。海岸線會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包括海浪到岸上的強度、陸地邊緣的坡度、海岸岩石的成份及硬度、離岸部份地形的坡度,以及因為陸地局部隆起或是下陷造成的土地高度變化。一般而言,海浪每分鐘沖擊海岸六到八次,這種海浪稱為沖積波,侵蝕效果不強,多半會將沈積物沖積到海岸。若是有暴風,風浪會以頻繁又連續的沖擊海岸,這稱為產生的海浪稱為破壞波,會將海岸的沈積物帶走。在海浪的影響下,海灘上的砂和卵石會一起磨碎。在漲潮的時候,風暴的海岸崖腳的沖擊也有破壞性的影響,因為沖擊時會壓縮裂縫和縫隙中的空氣,當壓力釋放時,空氣會迅速膨脹。同時砂和卵石撞擊岩石也會有侵蝕的作用。上述的作用再加上其他的風化作用(例如降霜),都會切削海岸的懸崖。漸漸的海岸懸崖會後退,靠海部份會形成海岸平台,有保護作用,避免懸崖進一步受到海浪的侵蝕。

侵蝕海岸所產生的物質會隨著和海岸平行的海流離開海岸,最後會進入海中,在其他地方沈積。從沈積物流到海中,在海床上沈積形成河口的三角洲,而這些沈積物也會受到海浪、潮汐及海流的影響。疏浚會除去沈積物並且加深河道,但對海岸線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影響。政府為避免海水或洪濤,一般會修築防波堤、海塘或其他的防護設施。英國的泰晤士河防洪閘目的就是保護倫敦免於風暴的洪濤[80],但美國在颶風卡特里娜時,紐奧良的堤失效,造成了人道主義危機。香港填海工程則是透過整平而且擴充二個較小的島嶼(赤鱲角及欖洲)來興建香港國際機場。

依照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依照國際法的海岸線是主權國家的領海基線,一般來說不一定會是低潮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