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魚

四萬年以前,位於東亞的人們已大量捕食淡水魚[177]。舊石器時代的人們普遍使用有刺的魚叉於沿岸捕魚(魚叉獵魚)。西元前2500年,可捕魚的魚池以圍繞蘇美爾的寺廟,西元前五世紀的中國古代典籍中,記錄著中國最早致力於養殖漁業的商人——范蠡 。於西元一世紀左右殘存的卡剌克斯的伊希多爾發現一份帕提亞史料,描述當地人透過自由潛水於波斯灣捕珍珠,

有一份一世紀帕提亞人旅程的片段記載,其中提到當地人會在波斯灣以自由潛水的方式來採集珍珠,而奧皮安在第二世紀的《Halieutics》也提到希臘及羅馬人的四種捕魚方式:魚鉤和魚線、漁網、梁及三叉。傳統漁船一開始是在近海航行,但在中世紀後期及近世起開始在公海上捕魚(特別是捕撈鱈魚),這對北歐、新英格蘭及加拿大的經濟及海軍發展都相當的重要。北海沿岸的過度捕魚帶動了像Brixham拖網漁船的發展,並且也帶動了可用作是延繩捕魚船隻母船的單拖網漁船的發展,由於19世紀鐵路運輸、製罐及製冷技術的發展,漁業開始成為羽翼豐滿的產業。世界大戰時聲納的發展後來演變成魚群探測儀,而在1950年代時大型工廠船在一個小時捕獲及處理好的漁獲量已是以往單拖漁船一季的收獲量。1960年代大西洋及太平洋的漁獲量已接近其最大收獲量。1950年代的野生漁業漁獲量為每年1800萬公噸(2000萬噸),到1980年代末期已有每年8500萬公噸(9350萬噸),之後漁獲量大致維持穩定。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後,漁獲量大幅成長,從1961年佔全世界的7%到2010年佔全世界的35%。魚類數量動態的科學研究以及以往共享水域的國有化都有助於改善過度捕撈的情形,不過因為現代商業捕魚的成功,已針對過度捕撈有其他重要的改善措施:大西洋西北部鱈魚產業已降到其歷史漁獲量的1%,已要求加拿大在1992年完全暫停執行,中國大陸在2000年起強制進行野生漁業零成長的政策,讓產業轉向水產養殖業。中國大陸每年有固定幾個月禁止各國在南海海域捕魚,不過也受到南海鄰近國家的抗議。
The 捕鯨工廠船 Tonan Maru №2被魚雷擊中四次,但每一次都有再做修理。日本捕鯨業是以挪威的設計為基礎,日本捕鯨業在同盟國軍事佔領日本時提供全國半數的肉品供應,目前仍然是全世界上最活躍的。歐洲類似的捕鯨船啟發了現代的工廠船
截至2006年為止,全世界約有4350萬人是以捕魚或是水產養殖業為生,其中有85.5%住在亞洲。漁民佔 3⁄4,其餘的則是水產養殖。2012年時的世界魚類產量統計包括了魚、甲殼類、軟體動物及其他水生動物,總計1.58億公噸(1.74億短噸),其中有9130萬公噸(1億短噸)是野生捕撈的。若不考慮產量強烈受到聖嬰現象影響的秘魯鯷產量,整體的產量趨勢仍然在成長,不過成長是因為淺水水產養殖及海水養殖,而不是因為野生捕撈量的成長。依照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各國可以在其海域專屬經濟區中漁獲量最豐富的地區,訂定漁獲配額以及其他管理制度,約佔全年漁獲量的87%。結果相當的戲劇性,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捕魚較少的時候,北海1919年的漁獲量是1913年的二倍,有時則少很多。二十年下來,紐芬蘭大淺灘的鱈魚產量只有其最大產量的10%。目前最常捕撈上岸的魚類包括鯡魚、鱈魚、鯷科、鮪魚、比目魚、鯔形目、魷魚及鮭魚。其中許多魚類(也包括大型捕食性魚類)仍遠低於歷史水平。
漁船捕撈到約360公噸(400短噸)的智利插孔鯖魚
在海上捕魚的船隻已經超過了300萬隻。現代的漁船包括只有少數船員的拖網漁船、尾拖網漁船(stern trawlers)、圍網漁船(purse seiners)、,以及設計停留在海上數週,製造及冷凍大型魚貨的大型工廠船。捕魚的設備包括圍網、其他漁網、拖網、流刺網及延繩。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鼓勵各地發展其地區性漁業,有助於促進沿海居民的糧食安全,也有助於對抗貧窮。
法羅群島的鮭魚圍欄
海洋牧場於2010年共生產了7,900萬公噸(8,700萬短噸)的食物及非食物產品,其中包括野生物種,約養殖了600種植物及動物,部分用於培育野生物種。養殖的動物包括魚、水生爬行動物、甲殼類動物、軟體動物、海參、海膽、海鞘及水母。。綜合海水養殖的好處包括有穩定的浮游生物來源,而且動物的廢棄物會自然清除,若是一些廢棄物可能會造成損害的情形,可以使用綜合多物種海水養殖,例如養殖鮭魚時同時養殖貝類,鮭魚的排泄物即為貝類的食物來源。海水養殖有許多不同的方式,有鰭魚類的網罩可以懸掛在外海,網箱則較常用在較受保護的水域,也可以放在漲潮時海水會流進的池塘中,海蝦養殖會在有連接外海的淺水池中養殖。掛在水中的繩索可以生長藻類,牡蠣和貽貝。牡蠣則是在托盤上或是網狀管上飼養。海參是在海底養殖。緬因州有海螯蝦的圈養育種計劃,作法是將幼體放置在海中,因此使海螯蝦的收獲量增加。人類食用的藻類超過145種,包括紅藻、綠藻、褐藻等,在日本及其他亞洲國家有悠久的養殖歷史,藻類養殖仍具有相當潛力。少數海洋開花植物可供食用,如海蓬子,能夠生食或經烹飪。因水產養殖多為養殖單一物種,面臨廣泛傳染疾病的風險。如1990年代中國養殖櫛孔扇貝、明蝦受大規模疾病影響,而必須更換養殖物種。 海蝦養殖也造成東南亞地區重要的紅樹林遭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