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白海豚
中華白海豚(學名:Sousa chinensis;英文:Indo-Pacific humpback dolphin),中文通稱為白海豚,又稱太平洋駝海豚、中華駝海豚、粉紅海豚等,臺灣俗稱為媽祖魚,是一種背鰭基部隆起的海豚科動物(有地域差異),廣泛分布於西太平洋和東印度洋的熱帶及溫帶沿岸海域,偶爾出現在淡水中,如長江、閩江、九龍江和珠江等。膚色因地域、種群而異,多呈灰白相間的雜色,且帶有深色斑點。模式標本產自中國水域,中國的種群初生時全身呈深灰色,隨著年齡增長淡化為獨特的粉白色,頗具觀賞價值,有學者認為這是一種遇熱反應(如同人類在燥熱時會臉紅)。
有關白海豚最早的紀錄在唐朝,西方學界則由探險家彼得·曼迪在1637年的珠江口發現該物種並首次紀錄。清朝初期廣東珠江口一帶稱中華白海豚為「盧亭」,也有漁民稱其為「白忌」和「海豬」。
中華白海豚是香港的吉祥物之一。2007年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為選出十種最受歡迎的本地海洋生物,開展為期四個月的網路投票活動,最終中華白海豚以3,679票位居第一
亞種分化
2015年王愈超等人在《動物學研究》發表研究,認為中華白海豚可分為兩個亞種:指名亞種(S. c. chinensis)與臺灣亞種(S. c. taiwanensis,也稱「台灣白海豚」),二者的斑點圖樣幾乎完全不同,在地理區隔與動物行為方面也不同。
生活習性
中華白海豚喜歡棲息於淺水區和多岩石處,休息或遊玩都會集結在靠近沙灘的海域。其作息通常會與漲潮和日照的時間相配合,晨昏最為活躍,常在潮漲時覓食。
分佈範圍
臺灣
中華白海豚臺灣亞種(S. c. taiwanensis)頭骨
在臺灣海峽西部,苗栗後龍溪/龍鳳漁港、臺灣、彰化、雲林、嘉義、臺南曾文溪/將軍漁港等臺灣中西部離岸3-5公里的水域,有一個數量不到一百頭的白海豚種群,濁水溪口等處的泥灘地海域是其洄遊覓食的棲所。中華白海豚為了覓食,活動範圍可達100公里以上。白海豚被臺灣漁民稱為「媽祖魚」,因為牠們在農曆三月東北季風減弱後(媽祖生日前後),出沒頻率就大幅提高,好像來為媽祖祝壽。也有傳說是曾有漁船遇難,在白海豚引領下安全回航。這些活動於東臺灣海峽的白海豚因背鰭斑點比身體多等特徵,被鑑定為一個有別於中國大陸沿海白海豚的獨立族群。
香港
中華白海豚主要出沒於屯門及大嶼山對出的一帶水域,包括沙洲、龍鼓洲、望后石、大角咀、大小磨刀、赤鱲角東北面及大嶼山西面的大澳、雞翼角及分流等水域。
種群現狀
中華白海豚面對填海和水質污染和大量捕捉造成生存範圍的縮窄問題,繁忙的海上交通亦造成船隻撞擊。此外,中華白海豚亦可能遭漁民誤捕。中華白海豚很少用作人工飼養,全球只有中國廣西的南寧動物園、泰國和新加坡的水族館飼養中華白海豚,例如新加坡海底世界便飼養了從暹羅灣捕捉的中華白海豚。
目前人類所知有關中華白海豚的資料不多,珠江口的中華白海豚是少數曾進行較詳盡的研究及調查的種群。中華白海豚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一,完全禁止有關的國際貿易,同時也被列為中國一級保護動物。
臺灣
自2002年才由福爾摩沙鯨保育研究小組與香港鯨豚研究計劃在台灣西岸進行的海上調查正式紀錄,在此以前,台灣只有零星的白海豚擱淺記錄。台灣西岸海域的族群在2008年被 IUCN 評估為「極危」(CR)等級。2010年台灣的白海豚數量估計只剩不到一百頭,在中華民國政府興建八輕計劃之下,處境堪憂。學術團隊指雲林六輕附近海域水質酸化、船隻噪音等問題,都會危及白海豚的生存。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和台灣媽祖魚保育聯盟舉辦研討會邀請國際鯨豚保育學者發表相關研究,會議結論為台灣白海豚面臨棲息地消失、水下的噪音、淡水流量減少、污染及漁業誤捕等五大威脅。學者呼籲政府將白海豚棲息地劃定為海洋保育區,制訂強制禁止在白海豚棲地內使用三層網、刺網和拖網等漁業規範,讓白海豚和漁業真正永續生存。
為保育臺灣西部沿海白海豚族群,海洋委員會訂定發布「中華白海豚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之類別及範圍」,自109年9月1日生效,劃設為海洋生態系與河口生態系之複合型生態系,面積763平方公里,範圍橫跨苗栗、臺中、彰化、雲林等四直轄市、縣(市) 。
香港
中華白海豚受香港法例第170章《野生動物保護條例》及第187章《動植物(瀕危動植物)條例》保護,沙洲及龍鼓洲海岸公園亦是為保護中華白海豚而設。漁農自然護理署自1995年開始長期研究香港水域內的中華白海豚。1995年9月至1998年3月期間,漁護署在大嶼山北面記錄到88-145頭白海豚,而近年該署數據顯示從香港水域內中華白海豚從2011年的80多頭減至2019年只餘32頭,為14年以來最低數字。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認為北大嶼山水域近年不斷開發,如機場三跑道計劃和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都需要在白海豚棲息處進行大規模填海,加之海上交通日益繁忙,這些因素都嚴重威脅中華白海豚的生存空間。該會批評政府「先發展後保育」政策無幫助,例如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完工後白海豚數目沒有如預期般回復舊態,認為唯有設立和擴大海岸公園範圍,才能保護碩果僅存的中華白海豚。
俗語
廣東俗語「烏忌白忌」表示壞的預兆,「烏」指中華白海豚的幼崽,「白」則指成年中華白海豚。該俗語起源於廣東漁民,他們聲稱中華白海豚會吃他們漁網中的魚獲。然而一般的中文語境裡,多將該俗語寫為「烏鱀白鱀」(「鱀」為白鱀豚的古稱),「烏」指深灰色的長江江豚,「白」則指淺灰色的白鱀豚,這兩種鯨類過去常被指破壞魚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