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大海有關的文化

在大眾文化中,海的角色是十分矛盾的:既強大又安祥,美麗而又危險[8](p. 10)。在神話、宗教、文學、藝術、詩歌、電影、戲劇和音樂中,其都扮演了一定的角色。古人相信,大海是受到水神所控制的,故在發生各種與海有關的災難時,需用各種方法使水神的負面情緒平息。不同文化的水神各有不同,例如《聖經》中的利維坦、希臘神話的斯庫拉、日本神話的磯龍捲、以及北歐神話的挪威海怪(pp. 206–208)。大海亦常見出現於基督教意像中,耶穌的使徒當中,就有幾個原在加利利海工作的漁民。

“The Great Wave off Kanagawa” by Katsushika Hokusai. c. 1830.
葛飾北齋於1829年開始繪畫的《神奈川沖浪裏》,它是《冨嶽三十六景》的首景。
在藝術此一領域中,人們對大海及與海有關的船隻和生物的描繪多不勝數,從簡單的像法國萊塞齊耶德泰阿克-西勒伊的洞穴壁畫或早期基督教藝術中的耶穌魚,以至稍微複雜一點的則有荷蘭畫家亨德里克·弗魯姆的作品,甚至複雜得像葛飾北齋的浮世繪及溫斯洛·霍默所繪畫的海景。荷蘭黃金時期的畫家如揚·波賽利斯、亨德里克·杜博思、威廉·范德維德父與子和盧多爾夫·巴克赫伊森都曾在他們的作品中讚美過海洋以及軍力巔峰時的荷蘭皇家海軍。

音樂也從海洋中獲得了許多靈感。平靜的水面、洶湧的波浪和海上的風暴,這些意象都被水手們吟唱在船夫號子中,來幫助他們在艱難的任務中協調步調。與海相關的古典音樂有理察·華格納的《漂泊的荷蘭人》、克洛德·德彪西的《海》(1903-1905年)、查爾斯·維利爾斯·斯坦福的《海洋之歌》(1904年)和《艦隊之歌》(1910年)、愛德華·埃爾加的《海景》(1899年)及雷夫·佛漢·威廉斯的《海之交響曲》(1903-1909年)。
Winslow Homer, The Gulf Stream (1899). Oil on canvas; 71.5 x 124.8 cm.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The Gulf Stream (1899) by Winslow Homer.
海,作為一個象徵,幾個世紀以來一直在文學和詩歌中反覆出現。有時,它只是一個切入背景,而且總會引入像風暴、海難、戰鬥、苦難、災難、希望的曙光亦或是死亡。在寫於公元前8世紀的史詩《奧德賽》中,荷馬描述了希臘英雄奧德修斯在《伊利亞特》中的戰爭結束後十年艱苦的返鄉航程中所經歷的諸多劫難。在日本詩人松尾芭蕉(1644–1694)的俳句詩歌中,海也是一個反覆出現的主題。在現代文學中,像赫爾曼·梅爾維爾、約瑟夫·康拉德[307]及赫爾曼·沃克這樣的海員也創作過許多受海啟發的小說。精神病學家卡爾·榮格認為,在釋夢的時候,海象徵著個人和集體無意識。儘管地球上生命的起源仍然是個爭論中的問題,自然學家雷切爾·卡森卻還是在《我們周圍的海洋》中寫道:「生命的源頭是海洋,它孕育了種種生物,現在卻被其中一種生物的活動所威脅,這是多麼奇怪的情形啊。不過,雖然海洋環境不斷惡化,但是這片無邊的大洋仍然會繼續存在下去,實際上,生物本身才是真正的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