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色海豚
中華白海豚(學名:Sousa chinensis),中文通稱為白海豚,又稱太平洋駝海豚、中華駝海豚、粉紅海豚等,臺灣俗稱為媽祖魚,是一種背鰭基部隆起的海豚科小型哺乳動物,廣泛分布於西太平洋和東印度洋的熱帶及溫帶沿岸海域,偶爾出現在淡水中,如長江、閩江、九龍江和珠江等。膚色因地域、種群而異,多呈灰白相間的雜色,且帶有深色斑點。模式標本產自中國水域,中國的種群初生時全身呈深灰色,隨著年齡增長淡化為獨特的粉白色,頗具觀賞價值,有學者認為這是一種遇熱反應(如同人類在燥熱時會臉紅)。
分類
有關白海豚最早的觀察紀錄在唐朝。清朝初期廣東珠江口一帶稱中華白海豚為「盧亭」,也有漁民稱其為「白忌」和「海豬」。[來源請求]1751年,瑞典博物學家佩爾·奧斯貝克(Pehr Osbeck)在中國廣東省珠江口海域首次科學記錄到中華白海豚,1757年對它進行了形態學描述,將它歸為真海豚屬(Delphinus),並命名為Delphinus chinensis,後改為駝海豚屬(Sousa)。
早期, 分布於南非、澳大利亞和阿拉伯等水域的白海豚均被認為是中華白海豚, 後被分為中華白海豚、大西洋白海豚(S. teuszii)、澳大利亞白海豚(S. sahulensis)和印度洋白海豚(S. plumbea)。
中華白海豚臺灣亞種(S. c. taiwanensis)頭骨
2015年王愈超等人在《動物學研究》發表研究,認為中華白海豚可分為兩個亞種:指名亞種(S. c. chinensis)與臺灣亞種(S. c. taiwanensis,也稱「台灣白海豚」),二者的斑點圖樣幾乎完全不同,在地理區隔與動物行為方面也不同。
生活習性
中華白海豚是一種典型的近岸海洋動物,主要棲息在沿海淺海和河口灣等水域。其作息通常會與漲潮和日照的時間相配合,晨昏最為活躍,常在潮漲時覓食。
中華白海豚的社會行為對種群內部社會網絡關係的形成具有重要影響,包括交配行為、集體捕食和共同育幼等行為。這些行為有助於增強種群的基因交流、提高捕食效率以及提高幼仔的存活率和生存技能。
中華白海豚通常以小魚、魷魚和蝦類等為食,捕食時常常在水面上躍出水面或者在水下迅速穿梭,展現出其優秀的捕食能力。
中華白海豚的交配方式為混交制, 雌性大約9-10歲達到性成熟, 雄性晚1-2年。雌性妊娠期約11個月, 每胎一仔, 全年可交配,哺乳期可受孕。繁殖間隔2-3年。小種群存在近親繁殖和雄性的弒嬰行為。
種群與分佈範圍
中華白海豚分布在東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近岸海域, 北至中國東南沿海, 向南包括整個東南亞, 向西至孟加拉灣及印度半島南側。
全球已知中華白海豚數量約5,700頭, 且有下降趨勢。最大種群分布於孟加拉灣北部。泰國東海岸和西海岸, 馬來西亞的古晉省海域也都有種群分布;印度尼西亞西加里曼丹海域僅有目擊和擱淺記錄。
全球約83%的中華白海豚棲息於中國東南沿海[15], 主要有珠江口、雷州灣、北部灣、廈門灣、台灣西海岸和海南西南沿海等6個種群, 其中珠江口種群數量最多,所有種群的數量都有下降趨勢。此外, 在福建寧德、泉州灣、東山灣和廣東汕頭等海域也有少量個體分布。
威脅與保護
新加坡海底世界飼養的中華白海豚
中華白海豚的種群數量已經大幅減少,面臨的主要威脅來自人類活動,其中涉海工程是最主要的威脅之一;水下噪聲、水體污染、漁業活動等也對中華白海豚的生存和繁殖造成了影響。涉海工程包括海岸線開發、港口建設、海底管道敷設等,這些活動會破壞中華白海豚的棲息地。水下噪聲是由於船隻、爆破、施工等活動產生的,會干擾中華白海豚的通訊和覓食行為。水體污染則會影響中華白海豚的食物來源和棲息環境。漁業活動中的誤捕會導致中華白海豚受傷或死亡。
加強立法和設立海洋保護區是保護中華白海豚及其棲息地的重要方式。1988年被中國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1991年被《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列為附錄I物種;2018年被IUCN列為易危物種。
孟加拉國於2014年設立了Swatch of No-Ground海洋保護區以保護中華白海豚及其他物種[13];中國大陸先後設立了廈門和珠江口2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以及江門、汕頭、湛江、潮州、饒平等5個省級或市級保護區, 廣西合浦儒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也將中華白海豚列為主要保護對象[7];香港通過設立沙洲及龍鼓洲海岸公園等海洋公園的形式來劃定保護範圍[3]。
中國在2014年成立了「中華白海豚保護聯盟」, 構建了中國中華白海豚協同保護網絡[7]。廈門市、漳州市和泉州市建立了「廈-漳-泉中華白海豚保護工作聯動機制」, 加強三地協同,並通過加強涉海工程監管、涉海工程施工期的聲學驅趕、餌料資源增殖放流等措施減輕對中華白海豚的威脅。
2020年,為保育臺灣西部沿海白海豚族群,海洋委員會訂定發布「中華白海豚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之類別及範圍」,劃設為海洋生態系與河口生態系之複合型生態系,面積763平方公里,範圍橫跨苗栗、臺中、彰化、雲林等四直轄市、縣(市) 。[23]
中華白海豚很少用作人工飼養,全球只有中國廣西的南寧動物園、泰國和新加坡的水族館飼養中華白海豚,例如新加坡海底世界便飼養了從暹羅灣捕捉的中華白海豚。
文化影響
廣東俗語「烏忌白忌」表示壞的預兆,「烏」指中華白海豚的幼崽,「白」則指成年中華白海豚。該俗語起源於廣東漁民,他們聲稱中華白海豚會吃他們漁網中的魚獲。然而一般的中文語境裡,多將該俗語寫為「烏鱀白鱀」(「鱀」為白鱀豚的古稱),「烏」指深灰色的長江江豚,「白」則指淺灰色的白鱀豚,這兩種鯨類過去常被指破壞魚獲。